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孔廣森

孔廣森,字眾仲,一字ㄏㄨㄟ﹔hui約,號顨軒,堂名取作儀鄭,以表師法鄭玄之意,山東曲阜人。生於乾隆十七年(1752年),卒於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,他是孔子的七十代孫,出身於聖哲之門,是清代著名的經學家,在ㄆㄧㄢˊㄨㄣˊ﹔pian wen。 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。兩馬並駕為「駢」,文章中兩句平行互為對偶,故名「駢文」,對偶句多由四字句或六字句組成,亦名「四六」。駢文的造詣上也很高,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。
  孔廣森的祖父孔傳鐸,襲封衍聖公,其父孔繼ㄈㄣˊ﹔fen為乾隆時期的戶部主事。乾隆三十三年,他時值十七歲即鄉試中舉,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及第,選翰林院庶吉士,散館授檢討。他出身顯貴之家,以「翩翩華胄」之姿來到京城做官,很多人都想盡辦法要逢迎、巴結他,可是,他並不因此驕矜自滿,反而更加謙沖自守,專心於研究著述上,而不與達觀顯貴應酬交遊,或許是他澹泊名利的性格,無法適應京城的生活,後來以要奉養雙親為由,而辭官返歸故里,在家蓋「儀鄭堂」,終日以讀書著述為業。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其父孔繼汾被族人訐訟而致獲罪,被流放至塞外,孔廣森為了營救父親,帶病奔走於江淮、河洛,「稱貸四方」,然而,遺憾的是,營救之事未果,孔繼汾卻早一步於客死異鄉,再加上祖母也在此時撒手人寰,接連的打擊使得事親至孝的他因哀毀過甚,再加上連年奔走勞累,不幸於夭年殞命,得年才三十五歲,《清史稿》嘆道:「不充其志,藝林有遺憾焉」。
  他年紀輕輕就能考上進士,除了深厚的家學淵源外,聰穎的天資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,根據史書記載,孔廣森天資聰穎,曾跟隨莊存與、戴震、姚鼐學習經典,於經、史、小學,無不深研,獲得其師不少的讚賞,姚鼐曾經稱讚他「將以孔子之裔傳孔子之學,雖康成猶不足以限之」。
  而他最擅長的,則是《春秋》與《大戴禮記》,多有獨到的見解。他的《春秋公羊通義》,乃是清代第一本提出《公羊》學研究的專著,不過,他跟清代中期以後的《公羊》學者研究路數並不相同,從孔廣森仰慕鄭玄而築「儀鄭堂」、並將文集取名為《儀鄭堂文集》的行為,不難窺知他的學術理念,他的路徑走的是乾嘉漢學一脈,用考證訓詁作為手段是他的解經方式。《春秋公羊通義》以發明《公羊傳》義例為主,並旁通諸家,兼采《左傳》、《穀梁》有等可資佐證的說法,對《公羊傳》裡「公羊三世」、「三科九旨」等微言大義,都和何休的說解不同。何休說解舊說公羊三世,乃將春秋十二公分為:「所傳聞之世」(隱、桓、莊、閔、僖)、「所聞之世」(文、宣、成、襄)、「所見之世」(昭、定、哀),然而,孔廣森則將孔子生後即為「所見之世」。何休說解「三科九旨」,乃是一科三旨為新周、故宋、以《春秋》為新王,即「存三統」;二科六旨為所見異辭、所聞異辭、所傳聞異辭,此為「張三世」;三科九旨為內其國而外諸侯、內諸侯而外夷狄,此為「異內外」。然而,孔廣森則以為一科三旨是天道:時、月、日;二科六旨是王法:譏、貶、絕;三科九旨是人情:尊、親、賢。他的新見解成就了其一家之言,阮元曾經讚此書曰:「讀其書,始知聖志之所在」。然而,孔廣森的說法不守何休的義例,背離了《公羊》學以來的傳統,其書招致許多後人的批評,如皮錫瑞稱此書「雖有篳路藍縷之功,不無買櫝還珠之憾」,梁啟超稱孔廣森「不通《公羊》家法,其書違失傳旨甚多」都是因為他們將今文經學家的解經傳統,作為《公羊傳》的家法所作的批評。
  孔廣森對於禮學與音韻之學也頗有研究,於古韻分部的研究上卓然有成。在禮學的研究上,孔廣森的《大戴禮記補注》,針對《大戴禮記》的簡略大義加以補注,特別對於祭祀、典章制度等之考證多所發揮,讓清代的《大戴禮記》獲得超越前代的成績。
除了經學以外,孔廣森對於駢文也很擅長,著有《駢儷文》三卷,其文章對偶工整,詞藻華麗,有漢、魏、六朝、初唐之勝,江都汪中讀之,歎為絕手。清代吳鼒曾選錄孔廣森以及袁枚、孫星衍、洪亮吉、劉星煒、曾燠、邵齊燾、關錫麟等人的駢文,刻成《八家四六文鈔》,後人將此八人稱為清代駢文八大家。另外,他於算數之學也很有研究,有《少廣正負數內外篇》之作。
  他的著作計有:《春秋公羊通義》十一卷、《大戴禮記補注》十四卷,《經學厄言》六卷、《禮學厄言》六卷、《少廣正負數內外篇》六卷、《駢儷文》三卷、《詩聲類》十三卷等。


撰稿人:鄭于香
網站滿意度調整